奇书网 > 世界未解之谜 > 第87章

第87章

最新网址:www.xqishuta.net

但是,这个100年后修建的寺庙,却用了佛教画像来进行装饰。建造古都吴哥的宫殿和寺庙的费用,加上连绵不断对抗来自东、北、西面敌对国家的军事入侵的开支,高棉帝国的实力遭到了大大削弱,使这个帝国进入了衰退期,1431年,在该国西南的泰王国,占领了高棉西部各省,包括古都吴哥。高棉人逃离吴哥,带着大部分财宝,来到150英里之外的金边,建立了新首都。作为战胜者的泰国人在吴哥进行了大肆抢劫,掠走了所有贵重物品,然后离开了吴哥。岁月流逝,风雨侵蚀,古都吴哥的雕刻塑像早已面目全非;古都吴哥渐渐变得衰老,渐渐被世人遗忘。

吴哥遗址占地124平方英里,有历史遗迹数百个,包括小型的神坛和大型的寺庙和宫殿。多数建筑的设计都基于一种☆奇书网のWww.Qisuu.Com★象征,那就是对高棉人有着巨大影响的坛场———曼荼罗。曼荼罗既具印度教特色,又具佛教特色,常出现在亚洲壁挂或圣画中,它是宇宙的象征,反映了宇宙的本质,即信仰宇宙的整体组合形式,世间有数百种不同的曼荼罗,但所有曼荼罗都代表着神圣的山水。在这山水之中央,通常有一个方形广场,有4道大门或出入口;在广场正中是佛像———另一个造物主的神位,不论是印度教信徒还是佛教信徒都认为这神圣的地方就是地球的中心。像印度或亚洲其他地区的许多寺庙一样,古都吴哥的高棉神圣建筑物都是以三维曼荼罗形式建造的。它们被包围在一个方形庭院中,有4道大门或出入口,在每一座寺庙中心,有一个最高、最神圣的地方,那就是象征神话中的圣山,和高棉人在人间所拥有权力的圣塔。高棉人相信,把寺庙和宫殿建成曼荼罗形式,就能使他们在帝国和神权之间建立起一种联系。吴哥古都是高棉帝国的心脏;吴哥的心脏又是称为吴哥殿的、一个面积为6平方英里的、有墙包围起来的帝国宫殿城。在吴哥殿的中心,阎那跋摩七世建造了称为贝雍的寺庙。贝雍是一组廊院式建筑。致密的石质建筑向上逐渐变细、形成尖顶。一位法国文物保护家把它比作“人用手塑造和雕刻出的一座山峰”。其中部分建筑极富特色,比如玄关,不通向任何地方,壁上的雕饰物亦人所未见。这些特色揭示了:建筑设计方案在寺庙修建过程中,可能变动过多次。贝雍最显著的特色体现在它的外观上。这个寺庙建筑群有许多高大的石塔,从塔尖凝视四方的是巨大的雕刻面孔,嘴唇卷曲,微带笑容,共有26张。这些面孔会使人感到不安。当人们抬头遥望那些淹没在翠绿丛中的石塔时,会突然感到一阵战栗,有一种不可名状的恐惧。这恐惧从头的上方直扑下来,此时人们已被来自四方的面孔所散射出来的寒光所征服,会不寒而栗!许多这样的雕饰画具有浓郁的宗教神话色彩,比如神与妖魔的战斗,但是,也有一些是体现高棉人历史的,还有一些是描述普通人的,比如渔夫和石匠的生活。吴哥殿的南面有吴哥寺,被护城河围绕。该寺庙占地约1平方英里,一直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建筑物遗址和世界上最大的宗教神堂。高棉历史告诉我们,这座寺庙花了整整37年时间建成。建筑所用的数以百万计的砂岩石块,是用木筏从25英里之外的采石场运来的。像吴哥殿一样,吴哥寺的设计也是按照曼荼罗墙围广场的模式。方形广场的4个角上,各有1座石塔;在中央,屹立着1座200英尺高的石塔。这5座塔象征着山的5座山峰,该寺庙上的雕刻描述了守护神毗瑟搅拌“银河”的情景,以及《摩呵婆罗多》和《罗摩衍那》这两部古代印度教梵文叙事诗中的画面。吴哥寺原来是专为守护神毗瑟修建的。后来转变成为佛教寺庙时,这位居中的守护神像被一尊佛像代替。其他寺庙分散在吴哥殿和吴哥寺的中间或其周围。其中有泰婆姆寺,该寺庙是为献给阎那跋摩七世国王的母亲而兴建的。根据碑文,该庙曾一度住着5000多位牧师、舞蹈家以及其他官员。他们都是专程来到这里追忆这位国王的母亲的。这是一座富丽堂皇的寺庙,塑像前面供奉着数以千计的钻石、珍珠和其他宝石,大量的金银,以及2000多件雅洁的服饰。然而,所有这些豪华供品在很早以前就不翼而飞了。无花果树和木棉树早已布满这座石建筑,文物保护者只有先除去树木,才能使寺庙完全摆脱它们的侵扰。古都吴哥的最大特征是:它有两个长方形人工湖。此湖称为泰婆姆湖,位于吴哥殿两边。西边的湖,宽1英里多,长近5英里;东边的湖,稍微小一点。考古学家们过去认为,这两个湖最初是采石场。工人们在这里采伐基石建造吴哥古都,修筑整个高棉的公路。然而今天,这两个湖已成为水库,可能象征着围绕着梅鲁山的、具有神话色彩的湖泊。“水”是古都吴哥生活的一大特色,在这座城的建筑设计上起了重要作用。寺庙周围有护城河与水池,不是用于保护,而是用来辉映寺庙,通过寺庙的水中倒影使它显得更加雄伟、圣洁,在水道上,有精巧的灌溉网络将附近河水汇集到湖中,然后分流到吴哥整个地区。后来,灌溉渠被堵塞,一些池子和水库干枯。然而,在古都吴哥的辉煌岁月里,这样的水利工程使多达100万居民受益匪浅。设计精巧的水利网络给高棉人带来1年2~3次的水稻丰收。不幸的是,战争留下的创伤,岁月风霜的折磨,使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饱受煎熬,而无情的岁月更是肆无忌惮地在它脸上刻下道道伤痕。虽然破坏在进行,崩溃在迫近;但它仍在众多的遗址中矗立,仍显得那么富丽、高雅!

8.史前神秘的湖畔村落自1853年开始,欧洲冬天的天气变得特别干燥,不少湖泊水面缩小,水位下降。瑞士苏黎世湖水位也下降了,结果使湖边的那些好多直竖的木桩露出了水面,这些插在浅水淤泥中的黑色的木桩,仿佛在人们的眼前支起了一个遥远的史前欧洲村落。看到这个景象,不少知道这个地区有新石器时代遗迹的人,马上邀请当时著名的考古学家凯勒到现场来研究。凯勒来之后,仔仔细细地考察了湖畔长长短短的木桩后,宣称这是约4000年前古代居民在湖面上建筑房舍用的平台支柱。凯勒之所以这样推想,是因为他见过一些绘画,表现了太平洋某些岛屿不懂文字的现代土人,在水边插上木柱搭建茅屋。所以他在观察完现场之后,便很自然地假设苏黎士湖及阿尔卑斯山区从前也曾建造过类似的茅屋。有人说历史常走弯路,事实上是考古的人常走弯路。凯勒的说法仅仅是一种推测而已,100年之后,考古工作者才有现代装备去研究湖床的那些木桩,以及沉积在淤泥和碎石瓦砾里的各种证据。19世纪40年代,人类发明了实用的氧气面罩潜水装置,50年代又有了精密复杂的水底作业设备,所以考古学家们可以从容不迫地对古代阿尔卑斯山湖畔居民的生活,进行科学考察,而不是主观猜测。湖底厚厚的淤泥中深深地埋藏了许多木器,纺织品、工具、植物和兽类残骸,这些东西如果不是深埋在水下,只怕早已腐烂完了。科学有效的考古工作开始之后,考古学家们就发现新石器时代的水乡景物与凯勒想像的完全不同,事实上那些村落是建在湖畔的土地上,而不是建在水面上,那些木桩是沼泽软泥地上的部分房舍地基,房屋盖好之后的几百年期间,湖水开始不断上升,房屋最后被弃置,湖畔村落最后被淹没在湖水中,所以遗址与现在的湖岸距离很远。至于史前人为什么要在这种沼泽地上筑屋,这是一个谜。早期的人类,不管是渔猎还是从事农业生产,都要充分地利用周围环境才能够生存。法国巴拉杜鲁湖的种种发现,也许能帮助我们看到史前人类是如何利用自然资源的。70年代,考古工作者开始打捞巴拉杜鲁湖的水底文物,发现早在5000年前,居住在湖畔的居民就开始使用燧石斧头砍伐树林修建房屋,整棵的冷杉树构筑了房屋的基本框架,四壁则用榛树和冷杉的树枝编造,再用苔藓和芦苇杆来填塞墙壁的缝隙,屋顶则有可能是用苇杆盖的,整座屋子半悬在泥地的木桩上。在屋子里,床也是冷杉树枝做的;炉子则是用黏土做成,晚上一家人可以围着火炉取暖。他们具有很强的开拓精神,每到一处都要拓荒伐树,逐步推进居民点。也许苏黎世湖畔的人也是这样生活的。阿尔卑斯山到处都是浓密的森林,早期的定居者很自然就在湖边的空地上搭盖房屋,很长一段时期人类都是这样,并且在湖畔居住可以更方便取水,这也是今天的露营者都明白的道理,在湖畔定居之后,他们就可以逐步清理山谷环境,开辟出空地方便生活。刻苦耐劳、自给自足,是这些史前人的特点,经过仔细的考察,在这里发现了一些纺织品残片、木制的织布梭子和纺锤等,说明住在这里的居民自己织布,并以陶罐和编织的篮子贮存粮食。即使以现代标准衡量,巴拉杜鲁湖畔居民的食物也是营养丰富,花样繁多的。主食是大麦和小麦,他们磨制粗麦粉来做烤饼,也在森林里采集可食的野生植物,例如黑莓、李子、苹果,各式各样的蘑菇及坚果等。虽然他们大量砍伐树木盖房子等,但不砍伐橡树,也许是留下来采橡子吃,更可能是拿来喂猪;至今欧洲人仍然说“最好的火腿是橡树长出来的”。他们也保护别的产果树木,把树四周的矮树藤蔓之类清除,使这些树可以多受阳光,比丛林中自然生长的最少多结一倍果子。

最新网址:www.xqishuta.net

新书推荐: 带闺蜜在霸总虐恋中摆烂吃瓜 说好的恐同呢? 吞噬剑帝 汉月当空 人在2024,系统1979? 华娱1990,我是电影厂厂长 小夫郎靠卖药材发家 内卷皇帝被迫成为咸鱼 漫漫长夜 我在哥谭当国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