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xqishuta.net
"皇上,这样做是在堵住大明的财源之路啊。"
"放肆!"
郑和一听这话,
这家伙,真是不知天高地厚!
竟敢口出狂言?
然而朱寿并未在意郑和的怒气,自顾自地说下去:
"海洋里的财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远远超过您的想象。"
"郑公公,别的不提,单是南洋每年产出的香料,就够全大明使用了。"
"此外,南洋的人力成本低廉。"
"微臣的建议很直接,不仅要开放航道,更要重新重视商人。"
"重视商人?"郑和一听,猛地一拍桌子:"这种大逆不道的话,你也敢说?"
"哼!你就不怕掉脑袋吗?!"
朱寿理解这个时代人的想法。
对于皇帝来说,生产力只要能满足基本需求就好。
生产过剩,在封建王朝只会让百姓没事干、
前世人常道,明代皇帝待民最好。
但在封建王朝,没有统治者会对百姓真正好!
好,只是相对而言。
毕竟,比较差劲谁不会呢?
大明现状如何,朱寿很有发言权。
作为一名基层的地方官,朱寿见过太多百姓的苦日子。
常言道,吃饱了才会想其他。
如果大明生产力过剩,百姓生活越来越好,生产效率越来越高,这意味着什么?
百姓会要求更多。
你只给他们填饱肚子,他们会感激。
但若你不单填饱他们的肚子,连工作劳累都替他们免了,
那他们就开始找事儿了。
对统治者而言,这是不允许的。
当然,对底层百姓而言,谁都想过上好日子。
没有人会感到满足。
华夏百姓自古以来最擅长的是什么?
——改朝换代。
能让朝代更迭的,只有两个原因。
一,对百姓不好。
二,对百姓太好。
对百姓不好不行,对百姓太好,也不妥。
只能维持一个平衡的生产水平。
简言之,就是让百姓饿不死就行。
有口饭吃,百姓就会安于现状。
但若百姓富足了,他们会想什么?
他们会追求更高层次的东西。
比如,艺术。
或者……
政治。
没错,百姓闲下来,自然会找事做。
现代人不也是如此?
人人都能通过网络、新闻关注政治。
而封建帝王最厌恶的,就是百姓太过关心政治。
至于这个问题,解决方法也很简单。
没有网络的年代,控制百姓有更简便的方法。
身为二十一世纪的朱寿,自然比在场任何人都明白。
他微微一笑,说:"郑公公言重了。"
"开放商业绝非为了打击农业。"
还有一点,明代重农抑商,是因为前朝元朝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不重农抑商的朝代。
结果呢?
确实,元朝算是华夏经济较为繁荣的朝代之一。
马可·波罗首次到达大都时,就描绘了元廷的繁华景象。
朱寿隐约记得,元朝时期,朝廷每年税收能达到数亿两白银!
当然,税高是一方面。
最重要的是,元朝完全不限制商业。
这使得元朝与众多国家有密切的商业往来。
过于注重商业又会怎样?
没人愿意种地了。
种地哪有跑商来钱快,谁还种地?
无数作物烂在地里。
地主自然饿不死,他们有大片土地,虽不赚钱,但两手准备。
一边继续跑商,一边在家种地。
但地主种出的粮食会卖给百姓吗?当然不会,因为他们自己要吃。
即便每年略有剩余,也不多。
只会高价卖给百姓。
这时百姓猛然发现,粮价上涨,想回头种地,却发现已无地可种。
这才导致元朝物价飞涨,百姓吃不起饭。
久而久之,饿死的人越来越多,许多偏僻乡村十室九空。
最终,各地起义军四起。
而朱元璋就生活在那个时代,他清楚重商的后果,因此严格执行重农抑商政策。
但朱寿的想法与元朝完全不同。
元朝的奢侈加上对经济管理的一窍不通。
一百年前还在马上抢掠,突然要他们管理农耕社会当皇帝,自然搞不好。
但朱寿是个纯正的汉人。
他说:"前朝覆灭,与重商无关。"
"最重要的是,他们不懂如何治理,不懂如何平衡。"
"粮食,在任何时代,都是国家最重要、最宝贵的资源。"
"微臣所说的重商,当然不是压榨农民。"
"相反,我说的重商,是将农业也纳入其中。"
"没错,买卖和运输粮食也是一种商业行为。"
郑和听得有点懵。
朱寿接着解释说:"郑公公,我的意思很简单。"
"首先,打通海上贸易,其次,在南洋建立工厂,生产香料。"
"南洋只产香料,然后卖给我们大明。"
"而大明则反其道而行之,专注生产粮食,大大提高大明的粮食产量。"
古代粮食产量并非不高,而是难以提高。
毕竟,粮价低伤农,产量高了价格自然低。
而价格低了,农民还种地吗?不如去跑商了。
这是一个恶性循环。
正确的做法是让粮食有价值。
出口粮食会让粮食展现其价值。
按照大明的税率,十分之一。
商业活动征税十分之一,得到的是银子。
粮食运输也是十分之一,但收获的是粮食。
秋收时节,朝廷可以从百姓手中征收十分之一的粮食作为个人税。
而粮食出口时,离开海关也要交纳一定比例的税粮,通常是粮食出口价值的十分之一,叫做增值税。
这样,朝廷粮食收入翻倍。
银子也是如此。
最新网址:www.xqishut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