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 万历明君 > 第153章 河清社鸣,群龙见形

第153章 河清社鸣,群龙见形

最新网址:www.xqishuta.net

    会馆的历史源远流长。

    汉置邸长安,唐设进奏院,宋有朝集院,明朝无之,惟私立会馆,然止供乡绅之用,其迁除应朝者,皆不堪居也。

    会馆遵循发展脉络,也有相应的时代特色。

    既然是私立,那就有亲疏远近,是故,一般都只接待同乡,名头也以地方相命,譬如全晋会馆、全楚会馆、徽州会馆等等。

    地域属性太强,显然是不合适广邀同道开办文会的。

    好在还有一种会馆,地域属性没那么强烈,那就是佛道两门挂名,“信众”注资的会馆,一般就叫这个庙,那个宫的,礼一礼道祖佛祖,便来者不拒。

    而今夜顾宪成开办文会的地方,便是选在三阳宫。

    三阳宫面阔三间、进深三进院落,三进之间各一泓荷花池相接。

    第一进,其入口必有山门,牌坊为六柱五间七楼的青石仿木结构,南北两侧各有一道拱券门,前院进去正中乃是真君大殿,此外,大殿北为讲经堂、南为旌阳祠等,门面十足。

    第二进,正中间一方中庭,一座歇山式瓦屋顶的戏院,与另一侧的玉隆殿,分置中庭左右。

    ……

    一只麻雀与大部队走散了,恰好掠过三阳宫第二进院落。

    麻雀居高临下,瞳中映照着中庭的张灯结彩、年味十足;飞过九步成仙桥,耳中听到三三两两学子谈天说地的声音;最后落到了一座二层小楼的屋檐之下。

    它好奇朝里看去。

    只见一人站在台上喋喋不休,慷慨激昂。

    “士之号为有志者,未有不亟亟于救世者也。”

    “官荤毅,念头不在君父上;官封疆,念头不在百姓上;三三两两,相与讲求性命,念头不在世道。即有他美,君子不齿也。”

    顾宪成只是在场中一站,便理所应当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

    尤其他今日特意梳洗打扮,换了一身这个天气并不耐寒的夹袄白衣锦袍,广袖飘飘,实可谓仙姿英发,神人秀出。

    再加上话里的孤傲与志向——他即便地位不高,但却是有心救世的,反而对于那些地位高而无心救世的人,他是非常看不起的。

    这仪态,这气质,天生盟主之姿。

    台下立刻有人垫问:“身居高位,未必有志。既然顾君这般说了,想必是有志者了,那顾君以为,当如何救世呢?”

    顾宪成朝发问的人回了一礼,赞道:“问得好。”

    他环顾四周,朗声道:“天下不患无政事,但患无学术,何者?”

    “政事者存乎其人,人者存乎其心。”

    “学术正则心术正,心术正,则生于其心,发于政事者,岂有不正乎?”

    “故学术者,万民之道德,天下之大本。”

    “末世不但不明学以伸道德,且欲禁学,若之何而天下治安也?”

    “……”

    世道怎么乱的?

    是因为学术不正!

    道德、政事,都是学术的衍生,根本败坏了,道德、政事才会随着一起败坏。

    那么,怎么救世就很清楚了,先正学术!

    学术搞好了,心术自然也就好了,人人都懂得仁义道德,达官显贵也会各司其职,天下自然也就欣欣向荣了。

    同时也适当表达了对皇帝禁止官员讲学的意见。

    台下众人或而喝彩,或而沉思,或而相互申论。

    这时候,不知道哪里传来一句:“顾君的意思是,做官后政事不过末位,正业反而是开坛讲学?”

    顾宪成广邀同道,自然是不惧质疑的。

    他也不看谁在提问,嘴角噙笑摇头:“所谓政由学始,以政为学,学在政中,政学一体,心平政平。”

    “此乃相辅相成的关系,不学不可为政,为政必勤修学。”

    “以政为学,一切应感不抗不阿,人人信为有德官员,可谓不负所学矣。”

    所谓文会,当然有不同的名目,或咏物、或合乐、或布道。

    作为举子,准进士,自然不会什么文会都参加。

    今日能聚集这么多人,自然是因为这场文会的主题,与会试跟做官紧扣,

    其一乃是押题。

    所谓一人计短,众人计长,会试这个阶段,闭门造车死记硬背的早就没了效果,反而是试前押题,互相考校磨砺,才会偶尔灵光一现,百尺竿头。

    是故,每届会试之前,这等明星考生所举办的文会,就跟学习小组差不多。

    当然,这个阶段已经结束了。

    已然进入了下一个阶段,大家肯定是能考上进士的,那么,届时要如何做个好官,做个贤臣,做个对国家有用的人呢?

    虽然还没考就开始议论这种事,在外人看来为时尚早。

    殊不知,这才是高端文会跟低端学习小组的区别——正因为我们都十拿九稳了,才要提前考虑这些问题啊。

    顾宪成答完一句之后,便要继续说下去。

    却听闻方才问话的声音再度响起:“陛下先前呵斥翰林编修赵君,不顾本职,开坛讲学。”

    “所以,此事在顾君看来,反而是陛下阻碍了翰林赵君的一颗救世之心了?”

    顾宪成闻言面色不改,心中却是冷冷一笑。

    这种公开教学,最怕有人下套,诱他说什么不合时宜的话。

    严重的时候,书院、会馆都要被封。

    但这些小人浑然不知,自己今日开坛是哪些人在身后背书,这等下套阴私作为,反而只显得其跳梁小丑一般可笑。

    顾宪成不仅丝毫不避讳这一敏感的问题,反而抚掌一笑,容光焕发:“是极。”

    “整饬人心道德,胜过一切奇技淫巧,穷兵黩武。”

    “若是不开解学禁伸张道德,只怕朝廷之政越衰,天下之治越危。”

    他今天还就明着说了,看看顺天府的衙役,五城兵马司的兵痞,今夜敢不敢来砸场子。

    只听那道声音再度响起,语气夸张道:“难道说,朝廷不听赵君的,大明朝不日就要亡国了?”

    这话居心之叵测,顾宪成脸一下就冷了下来。

    终于不再碍于面子,开始四处张望,到底是谁这么阴险。

    台下的学子也纷纷皱眉。

    发问的这厮,未免有些太过不识好歹了,别害得大家参加不了文会。

    李三才朝顾宪成打了个手势,示意后者再纠缠一两句,他分辨一下谁在找事。

    也不知道顾宪成是看到了李三才的手势,还是纯粹脾气上来,生硬回道:“……难说。”

    顾宪成开口之后,李三才在台下以目光巡弋四周。

    可惜,方才那道不识好歹的声音,却并未继续响起。

    等了好半晌,顾宪成没等到有人再度打断,心中不屑地继续着方才的论述。

    “不论这位同学是何居心,但问题提得很好。”

    “终日空谈本体,不行实事,亦为我所不齿。”

    “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此等风气,向使阳明复生,亦当攒眉。”

    “学术之用,在乎治世,出世空谈者,皆为篡道逆宗之学贼!”

    “朱子平,阳明高;朱子精实,阳明开大;朱子即修即悟,阳明即悟即修。”

    “以此言之,两先生所以考之事为之著、察之念虑之微,求之文字之中、索之讲论之际者,委有不同处,要其至于道则均焉,固不害其为同耳。”

    “是故,这是学术正宗与学贼之争,而非禁讲学与否之考量。”

    “陛下如今禁讲止学,便是混淆了此事之区别,以我观通政司诸多小人所撰之新报,当是受了学贼李贽之辈的蛊惑!”

    “……”

    不是学术不好,也不是讲学不好,是因为外边的讲学不正宗啊!

    如今的流派,都是篡改了经学源流,才会夸夸其谈,不干事实,王阳明、朱熹复生看了都得摇头。

    顾宪成学贯心、理两学,对儒门正宗最有发言权了——王夫子遇到朱夫子,两人的学问学到深处都是商量好的,一个“由修入悟”,一个“由悟入修”;一个“即修即悟”,一个“即悟即修”,但是在“至道”这一点上,却是殊途同归,都化作了顾宪成的资粮呢!

    所以,他顾宪成的主张是不一样的,他认为,做官必须讲究能学能政,道德十分高尚。

    这样的君子做了官,讲学不是正好整饬世风,散播道德吗?怎么可以禁止呢?

    所以皇帝应该做的,不是禁止讲学,而是尽快让他顾宪成来正本清源才对。

    顾宪成吐音清亮,白衣胜雪。

    随着举手投足之间,广袖鼓风,直欲飘然而去。

    台下不知多少人看得心驰神往。

    哪怕是站在二楼房间处居高临下看到这一幕的朱翊钧,也不由暗赞一声好卖相,与王世贞几乎不相上下。

    朱翊钧看了一眼身侧的李贽,笑道:“李卿,人家说你是学贼,一面借着何用庆的渠道蛊惑朕,一面把持新报散播妖言呢,你还有何话讲?”

    何用庆因为新报的事情,可没少遭弹劾。

    这段时间下来终于熬不住,趁着正旦的功夫跑路了,也被某些人视为一大战果。

    而李贽作为新报主要负责人,自然也是跑不掉的。

    朱翊钧此来是临时起意,本来没想叫别人,毕竟是正月休沐,还是要让人陪陪家人的。

    后来问了一下才知道,李贽仍是孤身在京,这才遣人给他叫了过来。

    李贽离皇帝一个身位,探头看着下方。

    听见皇帝的话后,他面色不改:“陛下,他说得固然对,我确是学贼,然也不对,我并无蛊惑外人之心。”

    “大凡我书,皆为求以快乐自己,非为人也。我以自私自利之心,为自私自利之学,直取自己快当,不顾他人非刺。”

    “这本就是陛下答应我的。”

    既然说我是学贼,那就当我是学贼吧。

    我做自己的学问,哪里管你什么源流正宗呢?

    我心中所想,就是属于自己的正宗。

    至于散播妖言?那是皇帝让通政司刊载出来给人看的,怎么没见有人面刺皇帝去?

    他的头发长起来后,面相比光头时期看起来和蔼很多,不过话里话外的狂生劲,还是半分没少。

    李贽如今挨顾宪成的骂,不是没有原因的。

    这一年里,李贽写了不少荒唐文章。

    接手新报第一篇,便是论道德与利益。

    大放厥词说什么只有计较利益,才能伸张道,否则道德就只是挂在嘴边的鼻涕,天天有天天擤,最后还是只能甩在地上。

    当然,这是白话版本,单独刊发的文章,还是比较文雅的——“夫欲正义,是利之也。若不谋利,不正可矣。吾道苟明,则吾之功毕矣。若不计功,道又何时而可明也。”

    所谓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李贽将利放在了义面前,还毫不遮掩,自然引来不少非议。

    当时立刻就有人将李贽这篇文章举办了,可惜何用庆到各基层衙门打好了招呼,生生包庇了下来。

    这也是顾宪成论述道德重要性的时候,带上了李贽的缘故——道德崩坏,就是李贽这些人害的。

    除此之外,李贽又替皇帝完善了善恶说。

    【人之善恶,初无定质;世之道德,亦无定论。

    无定质,则此是彼非,并育不相害;无定论,则是此非彼,亦并行不相悖矣。然则今日之是非,谓予李卓吾一人之是非,可也;谓为千万世大贤大人之公是非,亦可也。谓子颠倒千万世之是非,而复非是予之所非是焉,亦可也。则子之是非,信乎其可矣。

    何者?道德之定论,乃抽象万民之共识也;万民之共识,利益之所趋同也;利益之趋同,世界之所化生也。

    是故,道德,乃世界派生,生发于心,本有也。】

    用新报上的白话来说就是,道德,是时代的产物,基于历史演化,并由所有人的过往人生经历、现有生活水平、共同利益追求,所抽象出来的聚合体。

    而个人想致良知怎么办呢?

    就只能牢牢根植于时代的发展,提高百姓的生活水平,与天下万民的利益保持一致。

    反之而言,哪怕是圣人的话,也不过圣人所处的时代好使,并不能作为“万事之言论”。

    这就是李贽对良知现成派的自我修正,良知循世派。

    道德既然是基于现实派生,根植于时代,这就意味着个人的知行合一,只能在社会中进行,而不是在世外桃源,也不是在四书五经中,更不是在心里——避世,为脱离道德聚合体,回归原始;念经,以往不谏,无益于良知;悟道,脱离现实,脑中空想。

    不用说,这说法肯定是捅马蜂窝的。

    这跟如今的几大主流,无论是程朱,还是王阳前学,乃至王阳后学、复古派、归一派,都格格不入。

    更是得罪了一大票热爱空谈良知,喜欢陈说道德,亦或是归隐顿悟的士大夫。

    听说第二天李贽就差点被打了。

    要不是他会点拳脚功夫,躺地上的就要换人了。

    这篇文章之后,后面越来越过分。

    有诽谤经典的,譬如“六经、《语》、《孟》,乃道学之口实,假人之渊薮也”——儒家经典?道学家们的谈资,伪善之人的遮羞布罢了。

    有贬损圣人的,譬如“虽孔夫子亦庸众人类也”、“盖大圣人之识见度量,总若此矣”——圣人?还行吧,跟我五五开。

    还有一些离经叛道的论述,什么女子地位之低下,在乎权力之不平衡,权力之不平衡,同样乃时代派生,现实演化,一如士农工商之分、一如直隶各府与顺天府,本质无区别云云。

    总之,产出的内容很多,就没有主流的东西。

    不少文章哪怕是朱翊钧看了都摇头欲驳,更不要说儒家卫道士了。

    朱翊钧想到这里,看着李贽摇了摇头:“卿倒是快乐自己、满不在乎,别人可是特意冲着你来的。”

    李贽有洁癖,站得离皇帝不算近,又听着下方顾宪成的论述,一时没回过神。

    过了一会他才反应过来,不甚在乎地回道:“此人学问泛泛,火候尚浅,不足为虑。”

    朱翊钧忍不住白了李贽一眼。

    这厮是真不知道自己这阵子得罪了多少人,还以为顾宪成只是顾宪成呢?

    “若是如此,那他的报社,乃至这几日的文会,可没资格办起来,也不会有这么多人给他捧场了。”朱翊钧难得解释了一句。

    学术之争,历来的激烈程度,都不低的。

    怎么可能任由李贽离经叛道了一年余,还没有反应。

    历史上李贽怎么被逼死的?罪名是敢倡乱道,惑世诬民!

    而今在朱翊钧的影响下,李贽可谓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反噬自然如期而至。

    顾宪成为什么前月大谈复古,正旦开坛讲中庸,今日文会说道德?

    背后可不知道有多少老人家呢。

    这就是大世之争,谁都想开宗立派,立地成圣。

    每一种思潮的兴起,都是有土壤的。

    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正是这种秩序失范的社会背景决定了儒学的政治哲学特质,也就是说,儒学的产生,其最根本的出发点就是“礼崩乐坏”的现实政治世界。

    而饱受诟病禁锢人伦的朱子理学同样如此。

    彼时,民间一片衣冠南渡的萎靡,朝廷中弥漫因循的政治风气,皇帝堂皇高居,一味异论相搅。

    正是有感于“天理不明、人欲横流,公平正大形同虚设”,才有了朱子理学兴起的土壤——正如《宋元学案》所言,朱熹正是在“综罗百代”中完成了巨大的思想创造任务。

    当然,学说的兴起是一码事,至于后面怎么走了样,那就是另一码事了。

    同样如此的,还有王学。

    当时对理学盛行带来的谨守朱子门户、陈陈相因、缺乏个性所不满的,可不是独一王阳明,在其之前,就有陆九渊、陈献章等人声讨,理学“外求过甚,抹煞本我”几乎是彼时的主流共识。

    其后才有了心学的应运而生。

    当然,解放自我这杆大旗,王阳明举得,士大夫一样也能举得。

    王夫子都说了,要内求,我觉得我做得对,那就是对的,轮不到外人说三道四。

    有权的人放飞自我后,世风自然日下——“正德以前,风俗醇厚,而近则浇漓甚矣。大都强凌弱、众暴寡、小人欺君子、后辈侮先达,礼义相让之风邀矣。”

    到了嘉靖年间就开始普遍奢靡、违制,“今贵臣大家,争为侈靡,众庶仿效,沿习成风,服食器用,逾偕凌遍。”

    隆庆年间,风气更是弥漫到普通读书人之间了,“豪门贵室,导奢导淫,博带儒冠,长奸长傲。”

    导淫得理直气壮,问就是心无外求。

    到了今天,有识之士则感慨已经难以挽回了——“风俗自淳而趋于薄也,犹江河之走下而不可返也。”

    这就是儒林的乱世。

    乱世是要出圣位的,一如朱熹、王阳明。

    亦或者……历史上的东林先生。

    这就叫应运而生。

    其中牵扯了不知道多少大儒、老学究、士大夫、文坛泰斗。

    他们是真的伤情于道德毁丧,忧惧于世风日下,同样也是真心想来一场道德重塑,救大明朝于水火。

    自然也是真的信奉自己的学问,厌恶离经叛道的异端——儒学框架内的自救,率先就要排除掉砸锅的一派。

    下方的顾宪成还在滔滔不绝。

    又说回为官之后,应当如何做学术,如何正本清源。

    “……是故,正学说当先破邪说乱道,以澄君心,饬风尚,清道德。”

    “其四,乃曰复古。”

    “文而无法,法而不取诸古,殆未可也;学而无源,源而不取诸典,乱未正也;德而无本,本而不取诸圣,淫未祛也。”

    “正、嘉之间,景明与李梦阳俱倡为复古之学,天下翕然从之,文体一变。”

    “今日学术之正本清源,当复孔、孟、程、朱之古也……”

    出口成章,辞藻出挑。

    群然噤声,只有顾宪成的声音,悠悠回响。

    他朱翊钧静静听着。

    突然转头看向李贽,缓缓开口道:“李卿,要不下去提点一下后辈?”

    李贽二话不说,转身下了楼。

    这一章写得不轻松,看起来恐怕也有点累,涉及到的文章有点多,一一解释太冗长了,如果看得吃力的话,参考一下段评吧。

    下一章今天不一定能写完,我先写着,你们先按写不完处理。

最新网址:www.xqishuta.net

新书推荐: 通古今后,我和首辅联手暴富了! 咬清梨 番外篇 再告白一次又如何 星际废土拾荒,言灵师永不言败! 不通关游戏 穿越后靠垃圾站养活全家 妈宝女狂喜!亲妈穿成豪门太太了 夫人别装了,侯爷能偷听你心声 全家穿越,我绑定淘店系统去逃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