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xqishuta.net
“肘子说过的嘛,条条蛇儿都咬人,这世界上就没有轻省的活计,只有贪图轻省的人。”老赤日早就起来了,指着崖顶上的鼯鼠们对周至两人说道:“你看它们,多忙活?不都一样?”
“对,小苗你现在做的那些事情,也没有一件是轻省的,我看着都一个脑袋两个大。”周至不住摇头:“就连部里的专家都夸奖你。”
“那也是你帮我管理得好,”麦小苗被夸得有些不好意思了:“要我一个人又干科研又干管理,现在实验室都不知道乱成什么样了。”
“哎哟,一大早起来就听见你们相互吹捧呢?”池薛荔也起来了,听见周至和麦小苗说话就过来调笑。
“你们都去洗漱吧,等回来吃过早饭,我们就开藏经窟。”
早饭就更简单了,阴米煮成的粥,加上面饼和泡菜,简单就对付了一顿。
吃过早饭,大魏架好了机位,开始拍摄开洞窟的后续镜头。
将泥砖一匹匹取下来在边上码好,经过一夜香薰和走气后,洞窟里的浊气基本排空了,气味变得好受了许多。
入洞之前,首先要举行仪式,老赤日带来了一只白色的大公鸡,现在将它杀掉,用鸡血祭祀了洞周,又给洞口贴上了鸡毛,一番吟诵和舞蹈之后,祭礼方才结束。
之后周至举着摄影灯,跟着老赤日率先进入洞窟,紧跟着池薛荔和麦小苗也走了进去,大魏最后跟了上来。
洞窟内十分干燥,除了经卷外,箱子架子之间,还堆放着一些驱虫的干草。
洞窟分了三个,中间有通道相连,看上去一开始应该是天然的洞窟,其后又以人力做了一些改造扩充,变成了现在一大两小的模样。
最外面的一个小间堆放的都是一些近代的手抄卷,还有民国甚至建国后地方上翻印的印刷品,好些都有深刻的时代痕迹,这些书大多数都在二十年前遭到了毁禁,然而在这里却保留了下来。
周至随便翻了几本,发现其中不少是汉语写成的研究彝文的著作,还并非全是彝文。
不同时期的书籍,对于彝文的称呼都不一样,这一点周至在之前收集资料的时候就曾经发现过。
有些书籍成彝文为“夷文”,也有称“爨文”,“韪书”,尤其以民国资料最为杂乱,不同的作者,称其为“倮文”,“蛮文”,“散民文”,“罗罗文”,“子君文”,“纳苏”的都有。
请教过老赤日后才知道,不同朝代的称呼不一样,“爨文”是宋前,“韪书”是元后,而民国那一堆乱七八糟的称呼,其实更多是因为学者深入研究时,所在的彝族家支不一样,因此采用了各个家支自己的称呼。
这个体系就显得颇为庞杂了。
除了这类印刷成书的资料,三个洞窟里头存放最多的就是各种手抄的经文。
经文涵盖的内容也十分广泛,周至不认识彝文,不知道都是什么意思,但是不少手抄本上部份是图案,下部分是文字,仅仅从图案上分辨,周至都能够看得出祭祀、占卜、律历、历史、文艺、医药、神话好几类。
比如祭祀,上面部分画着身着彩衣的毕摩,手里拿着各种法器舞蹈的样子。
比如占卜,就看得到毕摩牵着牛,或者杀鸡的图画,画面上都是周至看老赤日实操过的动作。
历史往往和神话也是画在一起的,有创世开始神树的想象,或者从混沌到首先出现的水、星、五神人手持工具开天辟地的图案。
其余的也有类似的配图,画风简单而粗朴,颜色只有墨水与朱砂两色,但是意思表达得还是很到位的。
等到进到第二间,周至就知道这次一定开出大宝藏了。
这里有许多木架,木架上放着一摞摞包裹得非常仔细的布囊。
取出一个红布的布囊打开,周至发现里边是经卷,但是是用彝族特有的收藏经卷的方式收纳起来的。
这类经卷的幅面都比较大,长宽差不多都有六七十厘米,二三十页定订成一本,纸张比较软薄,纸质还是相当粗糙的,订好后会用一根竹竿压着,然后将书册围绕着竹竿卷成筒状,再在外边包裹上布料,用绳子绕着竹竿和布料捆扎起来,如此一层层摞到木架上。
有些竹竿上挑着纸片,纸片上用彝文写着标注,应该是写的书名,有些则直接写在包裹经卷的布料上。
而绝大多数的经卷上都没有标注,甚至还有不少连包裹都没有,直接散摊开摆放在箱子里,周至看到这样的古籍就有些头皮发麻,光这个整理编目的工作都不得了。
等进到最里最大的一个洞窟,这里堆放的资料就肉眼可见的更加陈旧了,甚至还有一摞摞的生羊皮。
古代彝族处理皮张的手法也不算发达,不少皮张都有腐败的现象,气味就连熏香都压不住。
这些就是神秘的羊皮书了。
彝族是我国历史上创造了本民族文字并现今仍在使用的极少几个少数民族之一。
古代的彝族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牛、羊等牲畜与他们形影不离,因此当时他们文字最好的载体,自然就是写在牛、羊皮上。
彝族对知识和经卷非常重视,这个从“洪水泛滥”之前和之后,各部毕摩和神使开始一直注重收集、编写历史和知识的传说就可见一般。
其后羊皮书上记载的内容又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就这样一代代的积累下来,逐渐留下了浩如烟海的知识宝库。
彝人有句谚语叫做“学识是粮,命,水。”,甚至还有两个掌管他们的神灵,分别是知识之神吐足佐和智慧之神舍蚩谛。
所以彝人其实是把知识作为神灵来崇拜。当师傅传弟子或借书抄写完后,要备猪、羊、鸡、鸭等牺牲,请知识之神和智慧之神来验收。
举行仪式的时候,要用五倍子树制成两个杈,插在地上,上面搭一棵五倍子横木,又在两个杈杈的周围插一些杈。
每一个杈分别代表一个神灵或各派的一个大毕摩。然后还要用五倍木和黄连等去皮削成屑来烧或撒,象征用金、银敬它们;再点些酒和夹些菜于地,吟颂“献酒经”和“献茶经”,将书从横木下穿过。
经过这样的仪式之后,经卷便有了灵性。
最新网址:www.xqishuta.net